首页 > 公共数据 > 统计分析

1-4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7-05-25    浏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呈现低位企稳、稳中有进、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受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与一季度相比,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两收窄、两平稳”的发展态势。


  “两收窄”是指工业、投资降幅收窄,“两平稳”即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一)工业降幅收窄。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4.7亿元,同比下降4.5%,增速比一季度的-10.9%收窄6.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0。其中,4月增速11.3%,实现今年以来月度首次正增长。


  从行业看, 1-4月,煤炭行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亿元,同比下降1.4%,较一季度增速(-9.3%)收窄7.9个百分点。非煤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3.74亿元,同比下降7.8%,较一季度收窄4.9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0.87亿元,同比增长29.5%,快于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速(3.5%)加快了2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


  从产品产量看,我市多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同比增长或降幅收窄态势。1-4月,水泥产量69.0万吨,同比增长9.9%;原煤产量1762.6万吨,增长9.3%;洗精煤产量975.3万吨,下降23.3%,较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焦炭产量415.2万吨,下降21.4%,收窄4.0个百分点;粗钢产量225.8万吨,下降20.7%,收窄4.9个百分点;钢材产量276.5万吨,下降17.9%,收窄7.8个百分点;生铁产量252.2万吨,下降15.0%,收窄2.1个百分点。


  从开工率看,4月,全市工业开工企业292家,较一季度末增加14家,开工率为82.5%,较一季度回升4个百分点。


  从县域看,1-4月,16个有规上工业的县市中,有 15个县市区的累计增速较一季度实现回升。


  (二)投资降幅收窄。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1亿元,按过渡性口径计算,同比下降15.5%,增速比一季度(-30.4%)收窄14.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0位。


  从三次产业看,三次产业增速大幅收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亿元,同比下降66%,增速比一季度降幅收窄15.3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2亿元,速度由一季度的下降14.9%转为增长3.5%,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7.3亿元,下降16.2%,降幅收窄12.9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提升。1-4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7亿元,增长12.5%,结束了自去年5月份以来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态势,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6.8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9%提高到17.9%。


  工业投资扭负为正。1-4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完成43.2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比一季度(-14.6%)提高21.6个百分点。


  (三)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


  1-4月,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49.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一季度(7.2%)回升0.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1。


  (四)财政收入小幅增长。


  前4个月,我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1.9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9亿元,同比增长0.6%,但比一季度(6%)放慢5.4个百分点,增速位于全省第10。


  二、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全市经济运行亮点增多。


  (一)企稳回升基础加强。一是供求关系积极改善,主要工业品价格恢复性上涨。1-4月,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3.4%。其中,炼焦业价格同比上涨51.7%,煤炭采选业上涨49.6%,钢铁业上涨28.1%。二是先行指标持续向好。1-4月,全市工业用电量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三是工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稳步改善。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90.1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利润由上年同期净亏损10.8亿元转为净盈利12.3亿元;企业效益情况明显好转,3月末,全市工业亏损企业数139户,比上年同期减少31户,同比下降18.2%;亏损企业亏损额11.4亿元,同比下降34.3%。


  (二)“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去产能方面,1-4月,全市规模以上洗精煤产量975.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99.5万吨,同比下降23.3%。去库存方面,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0.1天,较上年同期减少1.3天;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89.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68.3万平方米,下降43.2%。降成本方面,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14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7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11.75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5元。


  (三)需求端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消费升级类相关商品销售增速加快。1-4月,金银珠宝类增长23.5%、化妆品类增长26%、五金电料类增长31%;二是旅游文化等服务性消费持续升温。1-4月,全市旅游总收入92.41亿元,同比增长27.85%;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1031.5万人次,增长29.6%;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9798人次,增长3.2%。


  (四)新动能进一步积聚。一是新动能产业强劲拉动。1-4月,代表新动能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回升拉动明显。其中,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45亿元,同比增长1.2倍,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2%,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9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6%,同比增长1.1倍,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1%,同比增长4.3倍,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二是网购等消费新业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4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的(28.2%)加快16.8个百分点。


  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工业方面,一是工业增速位次靠后,压力犹存。与全省其他地市比较,我市工业增加值速度已经连续三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位次居全省第10,工业经济形势严峻。二是工业经济回升动力不足,支撑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仍然不强。从新的经济增长点看,新增企业拉动力不足。目前,我市新增“小升规”企业26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7.3%,而全省新增企业(346户)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为9.8%,我市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从新增企业产值贡献看,一季度我市26户新增企业实现产值4.1亿元,对全市的贡献率为1.5%,而全省新增企业346家,总产值114.1亿元,对全省的贡献率为12.7%,新增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水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投资方面,一是5000万元以下项目大幅减少。1-4月,全市5000万元以下在建项目337个,同比减少455个,下降57.4%,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97.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1.8%下降到35.4%。二是四大主要行业呈现负增长趋势。1-4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投资完成4.9亿元,按过渡性口径计算,下降66.8%;制造业投资完成21.1亿元,下降2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完成7.8亿元,下降42.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17.9亿元,下降9.6%。四大行业合计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9.6%,影响全市投资下降19.6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仍有待加强。1-4月,全市民间投资在建项目251个,同比减少327个,下降56.6%,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8个,同比减少265个,下降67.4%;完成投资69.4亿元,按过渡性口径计算,下降17.2%。


  消费方面,今年以来,我市限额以上零售额保持了稳定增长,但由于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居民收入预期不高、停业歇业企业增多、类值结构不优、网购冲击分流较大、消费刺激政策退出、市场经营主体尚待规范、居民储蓄意愿增强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新兴业态的发展规模偏小,企业入统激励奖励机制尚未建立都影响着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的运行。


  四、对策建议


  (一)深挖经济增长点, 释放经济潜动力。新增经济点对工业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要加强住建、规划、发改、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数据共享,对符合规上标准的工业企业进行摸排筛选,对潜力工业企业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让符合入统条件的企业能够及时申报,反映经济发展成果。特别是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建立健全统计网络,把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中。


  (二)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保增长”任务至关重要。当前,要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强化项目招商推进工作,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要稳定投资增长,必须加大项目储备工作,以提高投资增长的后劲,要积极争取国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市的支持。


  (三)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当前全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民间投资加以科学引导、扩大民间投资进入领域,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要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创新理念,深入研究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切合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准施策、担当作为,不断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增加信贷投入、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帮助地方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金融观念和服务意识,积极帮助解决金融机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主办:山西省临汾市古县人民政府 ? 版权所有 2017

承办: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管理:临汾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

晋ICP备05003731号  晋公网安备14100002000604  网站标识码:1410250001